NEWS CENTER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有效支撐了我國教育、科技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高校科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我國高校要勇挑重擔,釋放高校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潛力,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加快技術攻關。2021年4月,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一流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同年5月,在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今年以來,又專門給北京科技大學老教授、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回信,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明確了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責任和使命,為我們做好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來,教育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記初心使命、踐行責任擔當,系統謀劃高校科技創新改革發展,先后印發實施了高等學校“十二五”“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組織實施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行動”“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等一批重大行動。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成效顯著,為創新型國家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建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一、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躍上新臺階
十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高校不斷加強創新平臺體系建設,大力培養創新人才,加速匯聚創新資源,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交流,高校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實現躍升。
一是創新平臺體系更加完善。十年來,高校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主動布局建設了25個前沿科學中心、14個集成攻關大平臺、38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系統布局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超過1500個。此外,高校牽頭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和國家野外科學觀測臺站等支撐類重大平臺,初步形成了層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撐有效的科研平臺體系。
二是科技人才隊伍更加壯大。十年來,高校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群體穩步壯大,全國超過40%的兩院院士、近70%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都集聚在高校。通過高水平科學研究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支撐了數百萬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每年大批的優秀畢業生走進國家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和研究型大學,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提供了源頭活水,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撐。
三是創新資源加速匯聚。十年來,高校R&D撥入經費從2012年的768.7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592億元,十年累計撥入經費總額上萬億。企事業單位委托經費由2012年的391.8億元增至2021年的847.5億元,增長超過116%。高校科技活動中的R&D人員全時當量從2012年的20.9萬人年增長到2021年的33.4萬人年,增幅近60%。創新資源的匯聚為高校原始創新能力躍升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是國際科技合作更加廣泛。十年來,高校共派出近40萬人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研究,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人員174萬人次,發表特邀報告18.7萬篇、交流論文88.3萬篇。更多高校走出國門,深度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大洋鉆探等國際大科學計劃,中國地質大學等高校牽頭組織了國家首批國際大科學計劃之一“深時數字地球(DDE)”,還有多個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在加快培育。高校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廣泛開展深層次國際合作,建設了70多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橋梁。
五是成果轉化能力明顯提升。十年來,教育部不斷強化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和人才隊伍專業化建設,率先調整專利資助獎勵政策,推動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落地,著重發揮產權激勵和評價導向作用,高校科技成果供給質量和轉化效率顯著提升。高校專利授權量從2012年的6.9萬項增加到2021年的30.8萬項,增幅達到346.4%,授權率從65.1%提高到83.9%;專利轉讓及許可合同數量從2000多項增長到15000多項,專利轉化金額從8.2億元增長到88.9億元,增幅接近十倍,不僅實現了量的增長,也實現了質的提升,把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了現實生產力。
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有力支撐科技自立自強
十年來,教育部組織高校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立足“兩個大局”,堅持“四個面向”,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
一是持續強化基礎研究主力軍地位,不斷產生重大原始創新成果。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高校近三年連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物理學領域,清華大學薛其坤團隊牽頭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物理學家發現的最重要的物理效應之一,也是國際凝聚態物理領域近年來的重大原創突破,獲得了2018年度唯一一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化學領域,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發現了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新高度,解決了困擾不對稱催化領域半個多世紀的難題,獲得了2019年度唯一一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材料學領域,復旦大學趙東元團隊革新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理論,創制的新型介孔催化劑可大幅提升原油資源利用率,為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提供核心技術支撐。此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研制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華中科技大學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西安交通大學研制出目前世界上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新型鎂鋰合金等一系列重大原創成果。十年來,高校獲得了全部10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的6項、全部自然科學獎中的67%,是名副其實的基礎研究主力軍。
二是充分發揮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聚力打造“國之重器”。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高校堅持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在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在神舟飛天、北斗組網、羲和逐日、高速鐵路、C919大飛機、港珠澳大橋等一系列大國工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南大學、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數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通大學牽頭自主研發了我國第一套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天鯨號”,實現了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自主研發和產業化,完成了從“被封鎖”到“出口管制”的歷史性跨越;清華大學牽頭設計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首次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掌握第四代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北京大學研發了超高清視頻編解碼技術,助力我國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華中科技大學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中高檔數控系統,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航天航空等多個領域實現了批量應用。湖南科技大學領銜研發的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海牛Ⅱ號”,打破了我國可燃冰勘探技術裝備對國外的依賴。十年來,高校獲得了全部11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中的10項、全部技術發明獎中的72%,并獲得了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這十年,高校科技成果豐碩,這里只是列舉了少量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還有很多高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三、服務貢獻成效顯著,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有為
十年來,教育部堅持把服務國家作為高校科技工作的最高追求,先后組織實施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碳中和、鄉村振興、一帶一路、區塊鏈等多個科技創新專項行動計劃,用卓越的創新書寫科技報國的優秀答卷。
一是積極守護人民生命健康。高校醫藥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產出一批重要成果,例如北京大學在全球首創胚胎著床前遺傳學診斷系列新方法。浙江大學牽頭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特別要說明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高校快速響應,數十所高校萬余名科研工作者第一時間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目前已聯合企業研發出新冠病毒檢測產品百余款;清華大學張林琦團隊自主研發了我國首款獲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團隊研制的宣肺敗毒顆粒在縮短新冠肺炎病程方面有著良好療效;高校在5條新冠病毒疫苗技術路線上開展攻關,其中四川大學和廈門大學分別牽頭的兩款新冠疫苗已在國外完成三期臨床研究。
二是扎實服務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一大批高校充分發揮學校特色優勢,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高校牽頭承擔了40%的農業農村領域重點研發計劃,積極攻克種業技術難關。例如,云南農業大學朱有勇團隊帶領瀾滄直過民族“拉祜族”農民走上了生態脫貧致富之路。華中農業大學牽頭開發了當前唯一可處理百萬級群體、兼具基因組選擇和精準選配功能的豬基因組選配軟件,選育了“高繁”“快長”瘦肉豬新品系11個,優秀基因年覆蓋商品豬超1億頭。據不完全統計,高校培育的新品種覆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蔬菜等主要農作物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億畝,培訓農業技術人員及基層干部超過200萬人次,真正把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
三是主動融入區域創新發展戰略。教育部先后和北京、上海簽署了有關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合作協議,在京高校與北京市在集成電路、腦科學等領域共建了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打造多學科交叉平臺;在滬高校牽頭承擔人工智能、超限制造等上海市重大專項。清華大學與浙江省共建長三角研究院,并以此為引領累計建設重大科研平臺、創新創業平臺50余個,引進培育海外高層次人才1000余人,孵化培育科技企業2700余家,其中規模超百億企業近20家,推動了柔性電子技術、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四是有力支撐科技冬奧成功舉辦。清華大學主導設計了“雪如意”大跳臺,浙江大學保障“冰絲帶”安全運行,北京大學、天津大學支持建造“最美、最快的冰”,哈爾濱工業大學助力“水立方”向“冰立方”華麗變身,東華大學讓冬奧會火炬能夠“飛揚”起來,北京理工大學打破冬奧電動客車的低溫禁區,共同支撐了一屆科技范十足的北京冬奧會。
四、學術生態不斷優化,為高校科技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十年來,教育部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是推動“放管服”改革,為科研人員減負松綁。持續推動賦予高校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權,簡化財務報銷流程,配備科研助理,明晰高校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政策紅線底線,為高校科研人員吃下定心丸;會同科技部等6部門出臺《關于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組織高校開展了“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擴大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權”“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等一系列試點,高校科技創新活力不斷激發。
二是深化評價改革,引領科技創新價值追求。2013年,教育部就出臺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2020年又出臺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對職稱評聘、學位授予、績效獎勵等評價工作中過度使用SCI論文相關指標的現象列出負面清單,教育部直屬機關在評估評價、成果獎勵等方面帶頭“破五唯”,督促高校進行對照整改,以創新質量、能力、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在高校逐步樹立。
三是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新時代創新文化。十年來,教育部持續加強作風學風建設,實施“轉學風、提質量”攻堅行動,強化科研人員自律意識,深入開展科研誠信專項教育整治行動和科學家進校園等科學道德宣講,打造新時代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高校創新文化。高校科技創新生態不斷優化,廣大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不斷增強,涌現出了時代楷模黃大年、鐘揚、李保國,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大中、劉永坦、錢七虎、王澤山等一批“大先生”。
十年來,高校科技工作始終與黨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砥礪前行,成果豐碩。
開啟新征程,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科技的重要論述,堅持“四個面向”,服務“國之大者”,加強有組織科研,持續加強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平臺等重大科研平臺建設,走好“千校萬企”“百校千項”“百校千城”的產學研合作“三部曲”,加快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更好地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服務,支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